您现在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新闻中心

News

AS棋牌聚焦桂林经典系列报道阳朔西街:中西文化交融的“地球村”

2024-03-11 19:23:4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AS棋牌桂林山水之精华、享誉世界的百里漓江,形若巨象、半枕漓水的象鼻山,磅礴壮观、世所罕见的龙脊梯田,开山引河、成就秦始皇统一大业的灵渠……

  日前,我市第一批“桂林经典”出炉。漓江、象鼻山、龙脊梯田、桂林环城水系、灵渠、桂海碑林、印象·刘三姐、阳朔西街、桂林米粉及恭城油茶入选。这十大“桂林经典”品牌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,充满了桂林特色,蕴含着浓郁的桂林味道,展示出了桂林风采,成为桂林当之无愧的代表。

  近年来,我市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这条“前无古人”的道路上,走得很有力量、很见神采、很显底气、很有自信。在亲自擘画的蓝图指引下,我市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底蕴,用好本地优势资源,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取得了累累硕果。即日起,本报围绕首批已出炉的十大“桂林经典”以及正在重点培育的新十大“桂林经典”,以系列专题报道的形式,逐个盘点,深入解读,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加快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号召。同时邀请相关专家,围绕如何继续塑造经典、加快培育更多经典展开探讨,为我市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集合智慧之声,共同讲好“桂林经典”的故事。

  提起阳朔,人们脑海中必定会出现与之相关的“记忆符号”——西街。在桂林阳朔,西街是一个独特的地标式的存在,这条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老街,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。

  徜徉于西街,人们的视线不自觉地就被街边的建筑所吸引,不同于平常印象中青石斑驳、有着沧桑历史印迹的古街古巷,西街道旁的民宿、咖啡馆、酒吧等新文化元素商铺鳞次栉比,西式浪漫主义的文艺情调与小青瓦、坡屋顶、马头墙、木门窗、吊阳台的桂北民居特色融为一体,构成了一道茶与咖啡奇妙相遇、竹筷与刀叉完美配合的独特风景,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“地球村”、规模庞大的“外语角”,展现出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友好包容以及自身强大的生命力。旅游界专家、学者称之为“中国旅游业中的阳朔现象”。

  阳朔西街位于阳朔古镇中心,宽约8米,略呈东西走向,东到滨江路,西到蟠桃路,中间与县前街、城中路交会,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,也是阳朔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。明城墙、古寺、古亭AS棋牌、名人故居、纪念馆等古建筑保存完整。这里曾是孙中山先生演讲的地方,艺术大师徐悲鸿也曾居于此,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政要曾在此留下足迹。

  沿着历史的车辙回望,800多米长的街道已然承载着1400多年的城市记忆。

  3000年前,西街就有路,不过是秦代羊角村的羊肠小道。隋开皇十年(公元590年)设置阳朔县时,县城有了一条长约200米、宽约5米的街道。

  “陶潜彭泽五株柳,潘岳河阳一县花。两处怎如阳朔好,碧莲峰里住人家。”唐代诗人沈彬对住在阳朔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。

  一说为:“西街原指今西街西段,因处十字街以西,古阳朔城西角AS棋牌,故称‘西街’。阳朔古城街道的四面布局宋代就已形成,故西街之名至少应始于宋代。”(《阳朔文史地理辞典》)

  另一种说法是西街之名始于清康熙十三年(公元1674年),这条街道因位处漓江西岸而得名。

  清代的西街,巷宽2米,长度不足400米,江西会馆(今乐得法式餐厅处)以西都是荒地。

  早期的西街不长,阳朔县城在元代至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,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,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,往南至碧莲峰下一段则为小巷,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,与南街相接,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,往西一段最长街道则叫西街。1926年,西街与桂荔公路相接,长度延至800米。

  1935年,民国政府拓宽西街,两侧房屋自上而下“一刀切”,各拓3米,西街宽达8米。从那时起,西街历多次铺路、房屋整修,不过整体格局变化不大。

  阳朔地处湘桂走廊南端,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。从秦汉始,历朝历代每逢战乱灾荒,必有外来移民涌入阳朔,流落异地的同乡为抱团取暖而建立会馆。西街现存阳朔最古老、规模最大的会馆——江西会馆,即“万寿宫”,始建于明代,占地1000平方米。

  西街的繁荣,大概始于清末民初。徐霞客笔下的明代阳朔,县城很荒凉,漓江东岸反而“民居盛于城,有河泊所”,热闹远超西岸。到了清朝,水患不绝,东岸地势低洼,洪峰一来便成泽国,居民只好西迁进城,水路中转阳朔的商贾、旅人、南北货物,随之投奔西岸。自水东门码头进入阳朔城的必经之路——西街,逐渐店铺云集,成为热闹的商贸中心。

  100多年前的西街,有卖豆浆、油条、芝麻糊的张桥弟甜品店,卖烤烟、纸烟的姚广元烟铺,经营南北货的杜宏利杂货铺,自酿三花酒、木薯酒的苏伦昌酒铺;有做“囤杂”生意的人家,相当于现在的物资转运站,过往客商将食盐、陶瓷、布匹、日用百货等运到西街暂时存放,再转运别处售卖;还有伙铺(客栈或家庭旅社)、绸缎庄、银楼……五花八门,齐全得很。

  20世纪30年代,阳朔经济发展迅速,西街的核心地段十字街,有生意兴隆的“刘来兴”“陈公兴”“万利祥”“元安”四大商号,后来又崛起了“蒲同昌”商号。可惜1944年日军占领阳朔,各大商号惨遭洗劫,一蹶不振。

  新中国成立前,何香凝、柳亚子、郭沫若、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西街。张大千、徐悲鸿、齐白石、黄宾虹等艺术大师也都在西街一带创作过大批山水画。现在街里还保存有徐悲鸿故居,是当年李宗仁将徐悲鸿租住的房子买下赠送给他的。

  西街至码头的热闹AS棋牌,曾经一路延伸到东城墙和滨江一带。东城墙内是半边街,街西为民居,街东为城墙。而东城墙外面沿江一路从水东门到青阳门,曾是一条宽10多米、长400米的长廊,城墙根建有许多吊脚楼,因是妓院、赌场、烟馆集中之地,被阳朔人叹为“一道城墙,三条死路”。

  元明以来一直守护着阳朔的古城墙,到20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沿江一段。国画大师李可染当年在阳朔的写生作品里,还可见古城墙、梧桐树和江畔的吊脚楼。

  1984年,西街经初步改造,建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,路面用大块的石板铺成,体现历史韵味。1999年到2004年,阳朔县又对西街完成了保护性整治,使整条街道建筑凸显“小青瓦、坡屋顶、马头墙、木门窗、吊阳台”的桂北民居特色,与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街,颇具特色。

  西街,是阳朔中西文化的融合之地。从历史渊源来说,早在1917年,基督教便传入阳朔地区,主教李绍庚夫妇在西街东段租民房传教。

  抗战时期,国民政府南迁,西街住过“南京中央研究院”“敌国人民收容所”等单位相关人员,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也曾南迁至此。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,有英、法、德、日、俄五个语种。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、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。

  “敌国人民收容所”收容德、日、意等国侨民。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来到阳朔。当时的阳朔县城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。一时间,西街成为多国人员的集散地,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、融合,也形成了西街有别于其他古镇古街的特色。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。

  20世纪70年代,桂林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,美丽的阳朔风光令西方游客流连忘返。与当时国内游客喜欢跟团游、一日游的习惯不同,欧美游客尤其是青年背包客的旅行常以年为单位(Gap year,间隔年),重在追求生活体验,他们来到阳朔后,居住少则一周,多则几个月,经常在当地打工以解决生活、旅行之资。

  到了80年代,阳朔已是与北京、上海、西安三大城市并列的中国四大旅行基地。北京代表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,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之都,西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心,而阳朔代表中国的乡村田园生活。一代代的欧美青年人在阳朔西街开店、打工,甚至成婚长居,他们接待的对象也都是同乡人。扎堆和滚动的发展使得阳朔成为西方游客造访最多、逗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县城。

  随着大批西方商人、游客涌入中国,他们在惊艳桂林瑰丽山水的同时,也被古朴典雅的阳朔所吸引,到西街观光、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越来越多。外国人在西街开店铺最多时达20多家。潜移默化地,西街的男女老少也都能说上几句外语。就这样,西街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洋人街”、超越地域的“地球村”。

  那个时期,很多外国人来到阳朔,在西街上懒散地闲逛,或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,感受别有风味的中国乡村。

  据当年居住在西街一带的老人回忆,当时的西街,外国人甚至比中国人还多,周末游人如织,但那时并没有吵闹的感觉,音乐很有格调,酒吧客人喝酒只是微醺。到了圣诞节,人们在街上跳舞、欢庆,异国情调十分浓厚。

  随后,觉察到商机的阳朔人开始跟外国人学英语,或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学习,有的还报名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。当时县里有人专门开设英语培训班,一时间报名者人满为患。

  不久,西街上有人开起了咖啡店和西餐厅。LISA CAFE店主李莎是第一批在西街当老板的阳朔人的代表。她凭着一口娴熟的外语和开朗的性格吸引了很多外国人。他们传授给当地人更地道的西餐做法和品种,于是像LISA CAFE这样的店成为第一批深受外国人认可的西街店铺。

  1982年,李莎转型开起了酒店。虽然李莎的酒店定位不高,并不属于奢侈酒店这一行列,但它凭借着故事,多次被外媒报道,还被有“旅行者圣经”称号的《孤独星球》推荐,被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指定参观,也被中国政府评定为涉外酒店之一。酒店营业以来,因为住宿的外国游客很多,李莎酒店前前后后竟然有31名服务员和外国人结成异国婚姻,离开阳朔小县城,到法国、瑞士、挪威等国生活。

  当年在西街,像李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工艺品店、书画店、咖啡厅、酒吧、客栈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管树林一家也开了家布艺店,开始做起旅游生意。“西街东头是阳朔码头,旅客游完漓江后从此处上岸,很多人就会走到西街看看。”管树林说,当时抬头就看见外国人,整条街都是店铺。

  来自澳大利亚的MALCOLM曾在西街开了20多年的店,中文流利。说起他的中文名“阿泰”,老西街人都知道。阿泰说,《孤独行星》介绍了西街独特的风情,他正是被这本书吸引来到阳朔,从此便迷上这个地方。

  20世纪90年代,不少西街人凭收房屋租金就成了万元户。那时西街95%的店铺是外地人在经营。为了管理好西街,当地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商铺的管理模式,并邀请外国人参与其中。

  40多年来,逾千对跨国夫妻在这座小城喜结连理。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外国人常年居住在此,他们开客栈、教英文、做义工等,扎根成了“地球村”的“村民”。而土生土长的阳朔村民也变得国际范十足,在当地人看来,会说英语只是“基本配备”,通晓五六门语言也并不稀奇。

  以西街、十里画廊、遇龙河大榕树等景点为主的阳朔旅游业的发展,带动了当地向国际化转变,也让这座小县城蜚声海内外。阳朔也成为广西首个年旅游接待量超千万人次、年旅游总消费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大关的县份。

  当夜幕降临,灯光亮起,阳朔西街仿佛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。各种酒吧、咖啡馆和夜市摊位纷纷开业,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夜生活娱乐选择。你可以品尝美味的夜宵,聆听音乐演奏,也可以加入热闹的舞蹈派对,阳朔西街的夜晚充满了活力和无限可能。

  2015年,阳朔西街进行扩建,在西街旁升级改造了一条益阳西街,老街依旧保留着传统的人文风貌,新街则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。

  如今的阳朔西街以旅游休闲为主制定业态规划,合理确定街区内业态定位及布局,酒店、民宿、酒吧、饭店、餐厅、网吧、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,格局几乎都不相同,充满异域情调。街区内共有店铺252间,属餐饮类106家、文化创意类23家、购物类78家、观光景点类6家、文化体育类5家,休闲娱乐类34家。

  阳朔西街常年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:有中秋节、“五月八”、戏曲表演、美食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;元宵节万碗汤圆、舞龙表演、民俗婚礼、回娘家、“三月三”等民俗文化活动;雕塑展、绘画展、音乐节等艺术活动;啤酒节、中外美食节等国际活动,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加。除了白天的活动,西街夜晚也开展了很多活动,如渔火情水幕秀、抖音嘉年华、稻草艺术节等,丰富街区夜间生活。以“夜食、夜购、夜娱、夜宿、夜游”五大主题贯穿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旅行消费场景,打造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。西街还利用街区内的文化展示和演艺空间,举办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、特色节事活动等,满足游客休闲娱乐、学习科普等需求,推动国际一流的旅游休闲街区建设。

  阳朔西街先后获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、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广西旅游休闲街区等系列荣誉,其中益田西街还入选首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。

  近年来,到访阳朔西街的游客量不断增长,2023年接待游客2111.43万人次,街区知名度不断提高,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。世界上出版的跟阳朔西街相关的出版物达300余种。阳朔西街文化已成为中国街景文化的领军文化。

  这便是阳朔西街,它既古老又年轻,它是中国的西街,也是世界的西街。如今阳朔西街已不是一条单纯意义上的旅游街、商业街,其作为一个知名品牌、国际著名商标、桂林经典,闻名遐迩,蜚声中外。我们期待未来这条老街在保护开发中进一步焕发新活力。

  阳朔西街举行“广西三月三”民俗文化活动,外国游客们也积极参与进来,跳起了竹竿舞,。 记者 滕嘉 摄

  阳朔西街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,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。这里历史资源和传统民俗丰富,人文色彩浓厚,每年接待上千万游客。

  近年来,为推动西街高质量发展,阳朔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制定详细方案,明确各部门工作,由县公安、交警、城管、文旅、交通、市场等部门协同配合,推动西街的日常管理。开展“智慧”工程,创建智慧服务平台,智慧停车、智慧警务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导览、智慧管理等功能不断更新升级;在西街街区设置有警务工作站、西街消防救援站等,遇到突发情况反应迅速,处理及时,有力维护公共安全。2023年设立的阳朔旅游警察大队日常在西街开展巡逻,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。

  同时,阳朔西街公共服务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升级。街区内标识引导系统、线上旅游信息服务、线下综合服务中心、智慧旅游建设、旅游交通服务、旅游厕所等设施不断丰富提升,力求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,让游客获得更多元、更便捷、更满意的服务。西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广泛采用LED灯等节能灯具、节水龙头等节水设施,供水管线采用地下隐蔽方式,供电、通信等管网采用架空线路,线路布置整齐,不破坏视觉效果,获得“广西十佳夜游文化街区”荣誉称号。

 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,西街推动原有休闲业态提质升级并加强品牌打造。培育一批休闲文化场所和文创时尚品牌,复原一批特色老字号品牌,引进草木扎染、手工银饰等非遗创意品牌,组建国际志愿者服务队,设置国际游客喜欢的汉服体验、艺术展示等文化体验项目。西街先后获评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、国家旅游休闲街区。(记者陈静 整理)

  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。两排低矮的砖瓦房,一条暗红色的石板路,曾经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典型的桂北传统小街。

  1000多年来,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“半是乡村半是店,可为生意可为耕”的半商半农状态。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小镇的传统风貌,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的豁达和乡里人的淳朴的双重性格。这种性格和风貌成了今天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。

  曾经,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,一直处于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的状态。20世纪70年代初,桂林正式对外开放,许多西方游客在饱览漓江风光后,来到阳朔走进西街,这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,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。这些外国人把对西街的美好印象写进了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南书籍里。

  20世纪80年代初期,西街的很多居民看到了旅游带来的商机,把自己家的铺面改造成为旅游服务的咖啡店、西餐厅等小商铺,那时的西街,男女老少都学了一点英语,能跟老外聊几句,也能为老外做导游。

  川流不息的外国人给西街带来了西方的气息和观念,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,西街的男女青年结成涉外婚姻高达200多对,有10多个西方家庭在这里居住成为西街的“洋居民”。

  西街的变迁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缩影,也见证了阳朔旅游业的发展。(记者陈静 整理)

  阳朔西街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。无论是传统的广西特色小吃,还是国际化的西式餐饮,这里应有尽有。在西街有一道特色地方菜,与秀美的山水一样,深得游客青睐,那就是阳朔啤酒鱼。谢大姐啤酒鱼是阳朔众多啤酒鱼餐馆中的一家,从创办至今已有31年历史。从一开始在西街旁的叠翠路起家到如今遍布阳朔的9家店,谢大姐啤酒鱼见证了阳朔西街的发展。

  1993年,谢兰桂在紧挨着西街的叠翠路经营大排档,当时的顾客还是以本地人为主。1999年,西街旅游愈发红火,谢兰桂的顾客除了固定的本地客源外,还有很多是接待游客的导游和大巴司机。随后的几年,阳朔西街来了很多驴友。谢兰桂的热情和手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,生意越做越红火。

  如今,到阳朔逛西街、吃啤酒鱼、看《印象·刘三姐》,已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打卡项目。谢大姐啤酒鱼餐馆也扩大到9家店。很多多年前的客人再来西街还会专门找到店里再吃一次啤酒鱼。

  2023年,谢大姐啤酒鱼门店啤酒鱼销量达22万多公斤,同时还创新经营模式,销售了近4000份真空包装的啤酒鱼。谢兰桂表示,希望阳朔啤酒鱼借助阳朔西街获评“桂林经典”的契机越做越好、越做越大,成为西街的美食名片。(记者陈静 整理)

搜索